通用的占位符缩略图

行业动态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为什么这些规划模型获奖了?城垣杯大赛评委点评及获奖结果大放送!

日期:2018-09-03 17:18:53

2018年5月19日,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成功举办终评。最终有19个参赛团队从百余名选手中突出重围,获得大赛奖项!

本届大赛具有什么特点?

大赛作品有哪些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模型作品有哪些共性的问题?

什么样的模型是一个好的参赛作品?

模型如何体现出规划人的价值观?

规划行业如何科学化信息化?

19个各具特色的大赛作品为何能获得评委大咖的青睐?作为本届大赛的合作媒体【城市数据派www.udparty.com】为你放送城垣杯大赛评委精彩点评&获奖结果!

评委: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规划师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门课叫城市系统工程,上课的第一课我们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行话,马克思: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

       城市规划学科确实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所以我认为城垣杯大赛特别有价值。过去是有一些偏见的,我以前老觉得搞这个东西,你要是算了半天,证明了我的观点是对的。我自己判断,非要让你算,这只是验证,然后你算了半天你发现,跟我不太一样,我就开始关注,是我错了,还是你错了。如果你证明确实是我错了,我心里佩服你,然后后来我发现,你不仅仅证明我错了,还证明了我根本没想到的,你们已经往前发展了,那这个我觉得你太牛了。

       我觉得模型是一个基础发展方向,而且也是对规划学科,这种经验科学,或者是应用学科来讲,真正走向一个科学化的特别大的支撑。

      大赛作品实实在在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一个一个的数据点,一个一个的不管是空间分布,还是需求等等。数据就是对应一个人,这对做物质空间设计、城市规划是有很大的启发的。对于决策来讲很明显是提高人的支撑,因为很多的研究,提供了所谓的规律性的分析,不仅仅是证明什么状况,它更是提供了一条规律分析的支撑,这可以大大减少日常规划当中的很多失误。

      另外,大赛作品把很多成果都完全可视化,这有利于行业和社会公共之间进行很好的沟通。拿出很形象的数据,就是需要整个社会理解城市规划工作。

     除了论文竞赛,设计方案竞赛,城垣杯模型设计竞赛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也使得我们的学科也近一步高大上起来。我也希望这个竞赛能够有更大的影响力,能有更多的单位和同行参加进来,真正在这个领域实现一些新的突破!

评审组长:党安荣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主任

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一个特点是今年大赛和去年的第一届大赛比较,明显感觉整体水平提升了。第二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今年的参赛作品更偏应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而第一届大赛更偏向于模型本身的创新研究。第三个特点是对这些作品共同的一些特征的总结,可总结为若干的“多”。一是多源数据的集成应用,参赛作品将常规的数据或者叫小数据以及新兴的大数据进行集成。二是多种技术方法的集成应用已经形成,无论是常规的技术方法比如说遥感、GIS,还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三是多种模型的集成应用,由于作品特别关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针对实际问题解决,那就涉及到多种的模型。四是多种类型单位综合开展工作。五是涉及到了城乡规划的多个方面的问题,既有多尺度,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也涉及到多专题,例如关注生态、基础设施、职住分布、以及历史文化等。

      第一,城垣杯大赛是一个模型大赛,所以作品的发力点应该集中在模型上,而不是集中在工程问题的解决上。第二,一定要注重创新。在汇报总结当中,应该凸显作品的增量,出发点到底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现状是什么?参赛选手通过自身研究,有哪些增量,或者解决了什么样的创新的问题。第三,要注重所处理的数据及其结果数据的解释性,不能就数据说数据。

评审副组长:詹庆明

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

武汉大学数字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武汉大学人居环境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一,一定要讲清楚数据的来源。任何一个数据来源都有它的不足,都有缺陷或者盲区。比如说手机数据,老人、小孩不用手机的,怎么观察得到?是否可以用其它数据来补充?需要交代清楚。第二,注重实效性的问题,时间节点准不准。建模型并不要求非常完美,不要求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针对某个问题,成果的实效性、代表性、尺度、涵盖度,这些都要有一个时段的考虑。第三,大赛的作品不见得是研究内容要非常大,非常全,非常多,而是应该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拿出解决的模型,避免大而全。第四,要把模型针对什么问题讲清楚,针对这个问题参赛者的关注点在哪里,从哪些地方切入的。

评委:王昊

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交通规划总监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大数据和模型分析对支撑城市规划,现在已经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模型是一个技术,但是模型的技术内核是对人的服务。内核里面的参数的设置,就体现了价值观。希望在模型开发的过程中,未来可以探讨技术如何引导城市发展,更加切合绿色的价值观,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

(以上4位评委点评文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评委本人审核)

特等奖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就业中心识别及其分类模型研究

王良、崔鹤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等奖

基于大规模出行数据的我国城市功能地域界定

马爽、李双金、徐婉庭

清华大学

基于共享单车骑行大数据的电子围栏规划模型研究

吕京弘、张永平、林雕

麻省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慕尼黑工业大学

基于春运期间LBS数据的乡镇尺度人口动态估计和预测

范域立、张慧子

武汉大学

二等奖 

城市中心区组合用地配建停车泊位共享匹配模型

王斌、范宇杰、彭庆艳、沈雷洪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规划支持系统

胡周灵、但文羽、刘稳

武汉大学

基于城市消防安全评价的消防设施布局优化模型研究

吴兰若、张尔薇、王浩然

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广州市新一轮总规的量化分析模型建设 

黄玲、何正国、陈奇志、唐忠成、杜玲玲、王习祥、洪强、黄杰生、龚露安、施志林

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多灾种城市综合风险评估——以北京市为例

杨兵、李英花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爱特拉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三等奖 

宁波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决策支持模型

洪智勇、洪锋、胡俐先、钟章建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调控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梁龙武、孙湛、虞洋、刘若文、王新明、徐耀宗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电信集团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西安公共厕所选址规划决策研究

惠倩、李笑含、陶田洁、周嘉豪、满璐玥、谢雨欣、王甜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基于灯光数据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城市群空间关联模型

沈一琛、张馥蕾、苏鑫、陈虎、何煦

清华大学

基于街景影像的交通护栏分布优化研究 

杜坤、常坤、李经纬 

武汉大学、清华大学

山地城市普惠教育设施服务评价模型 

周宏文、周翔、周安强、罗波、万斯奇

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功能的区域生态修复研究

蔡爱玲

北京大学

基于大数据和复杂系统理论的城市绿地评价模型

徐沙、宫传佳、童滋雨

南京大学

民国以来北京老城街道网络演变研究——基于空间句法的视角

周麟、李薇、张臻、范晨璟

清华大学、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海淀分局、新加坡国立大学

基于百度POI与交通MNL创新磁铁模型的要素与空间耦合研究

陈桂秋、杨晓光、董翊明、李星月、贺晓琴、陈濛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